三种误差
基本归因
行动者-观察者偏差
自我中心偏差
效应
首因
近因
框架效应
习得性无助
集体无意识
气质:生来有某种倾向
社会认知
概念
表征的模型
联想网络模型:激活一个节点,就会连带激活相关的节点
偏见:更容易影响陌生人的判断。
次要信息会削弱重要信息。
回归平均数
易得性偏差:总是容易获得的信息,我们更容易相信
看别人,我们看到的是这个人更多,看自己,看到的更多是环境。
基本归因谬误
假设检验
证实策略:通过寻找与假设相符的事例来检验假设。
验证性策略:一个需要验证的问题。
自我也会有这样的问题存在,所以要注意这个偏好
当看到两种情况有相关性的话,也要看没有相关性的情况。我们对客观的事实,可能只是经验的先入之见。
容易高估人群中,少数群体发生的罕见行为。
事先的期望和先入为主。
实验:通过更改辩护故事和起诉故事的顺序,就可以影响到人们对谁有罪作出判断的结果。
两个解释,我们会更倾向于接受有连贯性的那个。这个解释越普遍性越好。能解释的范围越大越好。
铜牌往往比银牌开心
相比后悔,短期内有所为更后悔,长期内有所不为更后悔。
反事实想法的积极作用是避免以后做出类似的情况。
记忆:重构的过程,是受过去和现在的多重因素影响
人的记忆系统会产生偏差,不是简单的储存看到的客观事实,而是加工后的,受信念,愿望,目标影响。
闪光灯记忆
记忆还受到期望的影响
过去与现在的一致性问题:老师说,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届。
差异性问题
后视偏见:事后诸葛,知道结局后,无意识影响我们对事情结局的判断。
情绪依存,情绪一致性
想象能力越丰富,与真实事件越像,记忆越容易混淆
一旦我们把某些人归位一类,记忆就越容易混淆。
当需要记忆去做决定时,最好有一些客观的佐证,因为记忆可能不太靠谱。
暖认知
情绪好的时候更容易激发启发式加工,情绪不好时时系统性加工。所以当把一个决策让一个人决定时,要看对方的情绪如何。
指向性目标:得出某种结论的动机,会使判断出现偏差。指向性目标驱动会有积极错觉,增强我们的动机,精力,和面对困难的毅力。
准确性目标:找对最好的解决方案的动机。
自动化加工: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是可以分开的,健忘症患者是外显记忆受损。当然在大脑中,这两块并不是清晰分开的。
记忆会留下痕迹,我们的一些经历会在后期潜移默化的产生影响。
越熟悉可能就越喜欢一个人
因为人是倾向于自动化的加工,先回忆而不是先思考。所以容易犯基本归因谬误,而没有考虑情景的因素。
认知资源充足时,容易控制自己的思想。反之,就无法控制。
自动化反应是从过去的经验中习得的。意志力薄弱的情况下,认知资源不足,就需要有意识的去改变环境,预防抵抗不了诱惑。
刻板印象
如果意识不到自己有刻板印象,就不能加以控制。
刻板印象存在个体差异。
在认知资源充足时,会容易激活,如果不足,就不容易被激活。
由于动机的不同,刻板印象在某些时候是可以抑制的,比如一个你讨厌的人夸奖了你。
我们会带着刻板印象解释遇到的模棱两可的事情。
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
当个体信息越明确,刻板印象的作用就会减弱。我们熟悉的人,在形成对他们的印象时,刻板印象不再发挥作用。
但是,当个人信息不明确,有多种解释时,或者对未来行为进行预测,而不是对某个特质进行评定。这两种情况,刻板印象依然存在。
当心理能力较低时,更容易刻板印象(认知资源和心理能量应该不一样)
当受动机驱使时,容易采用刻板印象,比如收到女老师的批评,就会启动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自我保护的机制。
并行加工模型:个人的信息和刻板印象是混合到一起的,同时影响印象形成。
连续模型和双过程都认为在整合信息之前,要经历一系列过程。
当我们对于别人的积极评价或者消极评价后,如果采用的是一种刻板印象的思路,如:接受到的是消极评价,就认为是偏见,积极评价就认为是被可怜,这样容易不能从适当的反馈中接受到客观的信息。
不仅对别人有刻板印象,对自己也有。如认为自己低人一等的消极观念。
要让两个团体消除恶意,可以尝试让他们协助做一件事情。
人为什么会有刻板印象,我的一个理解角度是,人不喜欢思考,刻板印象可以减少大脑负荷。
当我们认识的某个人和某个特定人群不一样时,我们会先把他归为非典型个体。(亚个体)也为了让自己的想法和之前保持一致,不用再额外的去解释个例。也不会改变对这个群体的刻板印象。
他人态度、行为和人格的知识
虚假共识:自认为自己想的和别人或大部分人一样。
当我们认为某事是受外界影响的,就会有更多的虚假共识。如果认为是受个人特性决定,就不会认为别人也这样。
人众无知:只有自己不知道,其实可能好多人都不知道。
围观现象:没有按照自己的真实情感采取行动,接受了大多数人对现状的理解和解释。
公开的行为,扭曲了我们私下的观点。
公众观点的民意调查就显得重要了。
行为特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表现出一致的行为,就是特质。
目前的研究是特质在时间上可以保持一致性,情境下就未必了。一个写字乱糟糟的人,房间未必乱糟糟。又比如,一个在面试时,紧张的人,在工作中变的沉稳冷静。
基本归因谬误:低估了行为是由情景中的限定因素决定,高估了基本特质。
对应性偏差:根据行为推测基本特质。
特质和面试相关度很低,能力相关行为高
个体在他们独特的知识和经验模式的基础上积极的从情景中构建意义。
当我们得出在一种情景中遇到的人会在另一情景中如何行事的结论时,我们就可能在职业或个人生活中犯下错误而付出代价。
我们接触其他行为过于一致。夸大我们的所见一致性。
自我
自我图式:有关个人行为的记忆,信念,和概括的集合。
自我图式可以非常容易通达。
不同的特征在不同的场合描绘我们的概念,取决于我们周围人的特征如何。
拥有稳定的知识和联系网络,在不同的场合,这些知识的不同部分,会在不同的情景中被激活,从而产生不用的,通常不一致的自我概念。
自尊:对自我价值和品质的总和
低自尊对自我认识不是很清楚,
自我的复杂性:如果自我复杂性低,自我的所有方面都是高度关联,一个领域的失败会使其他方面感到也是无能的。复杂度高的人,自我的不同方面是彼此独立的。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会加剧沮丧,现实自我和应然自我会导致焦虑。
多关注理想自我
自我验证:保持对自我和周围世界的感受稳定和一致,我们希望证实和验证我们的自我观念。
相比于自我提升,人们更喜欢自我验证。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提到缺点时,更多是自我验证。
更喜欢和高估自己的人接触,相比于像自己一样的看待自己。
喜欢寻求对自己优势的反馈,可以满足自我提升,也可以满足自我验证。如果遇到不做的方面,就倾向于验证。虽然不喜欢这类反馈。
通常用自我的标尺去评价别人,也会用别人来评价自己。
自我相关性:领域不相关,优秀的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领域相关,产生消极影响
优秀的他人可以有两个让我们感觉良好的方式,一个是激励,一个是反射。
自我调节:抵抗诱惑需要很大的精力
文化
会说陌生的客体和熟悉的客体相似,熟悉的客体和陌生的客体不相似。
西方人更倾向于个人内在特质去解释,东方是结合情景。
版权归属:
昊明
许可协议:
本文使用《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CC BY-NC-SA 4.0)》协议授权
评论区